什么是骨质疏松?
本网讯(通讯员 陈慕兰 肖宇)骨质疏松症(osteoporosis)是一种以骨量低下,骨组织微结构损坏,导致骨脆性增加,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。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(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, NIH)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。
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。
骨质疏松的表现有哪些?
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随着骨量丢失、骨微结构破坏、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等,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,严重者出现脊柱变形,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后果。
疼痛
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,夜问或负重活动时加重,可伴有肌肉痉挛、活动受限等。
脊柱变形
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,因椎体压缩性骨折,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,导致脊髓神经受压,或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,出现便秘、腹痛、腹胜、食欲减退等不适。
骨折
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,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。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(胸、腰椎)、髋部(股骨近端)、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。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,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高。
因骨质疏松造成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,患者可出现焦虑、抑郁、恐惧、自信心丧失及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等。
骨哪些人群易患骨质疏松?
老年、女性、家族史、出生低体重、药物(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)、闭经、早绝经、吸烟、过度饮酒或咖啡、体力活动缺乏、饮食中钙缺乏、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。
骨如何诊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?
如果您有一题回答结果为“是”,那么就需要专业的医生为您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查来做最后的诊断。
生活中要怎样预防骨质疏松?
(1)加强营养,均衡膳食:建议摄入富钙、低盐(5g/d) 和适量蛋白质(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1.0~1.2g/kg。推荐每日摄入牛奶 300~400 ml,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。
(2)充足日照:直接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接受足够紫外线照射。注意避免涂抹防晒霜,但需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。
(3)规律运动: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,包括散步、慢跑、太极、瑜伽、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动;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,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。
(4)戒烟、限酒、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。
(5)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。
(6)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:如清除室内障碍物,使用防滑垫,安装扶手等。